六年前的今天,江苏盐城响水县陈家港镇的一声巨响,将“安全生产”这一沉甸甸的命题再次推向公众视野。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的爆炸事故造成78人死亡、76人重伤、617人受伤,直接经济损失近20亿元,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。爆炸形成的巨坑、22046户受损的房屋,无数家庭破碎……这个事故至今仍是化工行业安全管理的一场噩梦,这场悲剧的背后,是安全隐患的长期积累、监管的失职与企业责任的缺失。六年过去,血的教训仍需警醒:安全生产无小事,唯有敬畏生命、筑牢防线,方能避免重蹈覆辙。
事故回顾:隐患积累终酿惨祸
2019年3月21日14时48分,天嘉宜公司仓库内长期违法贮存的硝化废料因自燃引发爆炸,瞬间炸出直径120米的巨坑,冲击波摧毁方圆300米内的建筑,甚至波及5公里外的居民区。调查显示,企业为节省每月100万元处理费用,七年内持续违法堆放危废,并通过伪造标签、与中介机构串通等手段逃避监管。更令人唏嘘的是,事故前该企业安全管理岗位薪资仅为3000-5000元,折射出企业对安全的漠视。
深层症结:多重失守下的系统性风险
01企业主体责任缺位
天嘉宜公司将经济利益凌驾于安全之上,明知硝化废料的危险性却铤而走险,甚至多次因环境违法被处罚却未整改。其案例暴露了部分化工企业“重效益、轻安全”的顽疾,安全投入沦为形式,隐患台账形同虚设。
02监管机制失灵
事故前,天嘉宜公司环评、验收等程序“齐全”,却依赖中介机构造假报告蒙混过关。地方政府对危废监管流于表面,仅关注程序合规而忽视实质污染后果,执法“以罚代改”,导致企业屡罚屡犯。此外,危废监管能力薄弱、专业人员短缺,增加了风险累积。
03产业布局与治理困境
事故背后是“化工围城”的深层矛盾。长江经济带密集的化工园区因历史原因与城市毗邻,安全距离不足,污染治理压力巨大。尽管江苏省事后关闭30个化工园区、千余家企业,但如何平衡产业升级与生态安全仍是难题。
整改之路:进步与挑战共存
01政府监管的“最严升级”
江苏省出台“最严化工整治方案”,严禁新建化工园区,推动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退出,并建立“三线一单”生态分区管控体系。新《固废法》将危废违法处罚上限提至500万元,环境犯罪刑期最高达20年,增强法律威慑力。
02技术赋能危废治理
数字化技术为固危废监管提供新路径。航天恒嘉为江苏某园区定制部署危废管理系统,实现危废全生命周期管理追溯。
03企业安全文化的重塑
更多化工企业开始将安全视为核心竞争力。企业通过事故案例学习、双重预防机制建设、员工素质提升等措施,推动安全管理从“被动应付”转向“主动防控”。
未来怎么做:以系统思维筑牢安全防线
01企业的主体责任
企业需摒弃侥幸心理,将安全投入视为“保命钱”。通过科学核算危废处置成本、提高安全岗位待遇、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等措施,构建本质安全体系。
02提升监管效能
政府部门需从“程序合规”转向“结果导向”,重点关注污染实质后果而非纸面报告。同时,加强跨区域协同监管,建立危废来源与去向的全链条追溯机制。
03推动产业绿色转型
破解“化工围城”需统筹规划:将高危化工企业向沿海专业园区迁移,通过排污权交易、生态补偿等机制平衡区域利益;淘汰落后产能,扶持绿色化工技术,实现“集中治污、变废为宝。同时,鼓励公众、媒体参与监督,建立隐患举报奖励机制。加强化工安全科普,提升全民风险意识,形成“人人关注安全、人人守护安全”的格局。
六年前的那场爆炸,用生命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;六年后的今天,我们仍需以敬畏之心直面教训。安全生产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共同践行的责任。唯有将“生命至上”融入制度设计、技术革新与文化基因中,方能真正实现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,守护万家灯火下的安宁。